EN
耀途资本白宗义:出海全球化正当时,中国品牌及高科技供应链不断崛起

微信图片_20231210192508.jpg

投资讲求明势取道,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哪些是投资人认为的确定性趋势?这种趋势能给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布局带来哪些启发和比较性优势?投资聚焦的是企业的未来价值,“出海全球化”在投资人的投资逻辑中占据什么位置?对于此类项目,投资人如何评估,看重哪些要素?

2023年12月7日-8日,出海全球化顶级智库EqualOcean主办的「2023出海全球化百人论坛」(GGF2023)在上海长宁区圆满落幕。

100+上台嘉宾、2500人次+到场观众,共同打造了2023年末出海方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活动。其中在12月7日的领袖论坛中,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受邀与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先生,前微软和百度副总裁、天使投资人曾良先生,青山资本创始人张野先生,钟鼎资本合伙人顾蔚荧女士,共同探讨在当下剧变的环境中投资人对于企业出海的看法。

以下为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先生的发言,经EqualOcean编辑后发布:

微信图片_20231210204113.jpg

大家好,我是耀途资本的白宗义,我们投了差不多100家公司,投资阶段偏早期。我们主要围绕三大赛道做投资,第一是泛人工智能和泛半导体赛道,围绕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环节,在与手机、汽车相关的激光雷达、人脸识别、AR、VR,有线通信、WIFI连网、长距窄带,以及通信、存储、网络芯片等领域投资了很多公司。

第二块是新能源和碳中和。2020年开始,我们从泛人工智能和泛半导体领域延伸到新能源和碳中和,实际上十年前我在以色列风投机构也做过两年光伏投资,但如今行业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2020年看到新能源制造领域的中国公司非常强,不光是光伏、锂电池、储能、氢能,不仅国内市场做的非常成功,在全世界也把别人卷的死去活来。所以我们认为这里面有很多供应链机会。

第三块是智能制造,因为不管是手机、汽车、家电还是光伏锂电都需要制造,涉及到3D打印、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新材料,我们在这里也投资了非常多的公司。

今天我认为,未来五到十年,不管你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国际地缘政治将倒逼中国很多知名品牌或是垂直行业的头部企业加速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这个过程中,有的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和匈牙利建厂平衡地缘政治的影响,但是他们发现,在越南5个熟练工人才能比得上中国1个熟练工人的劳动力。所以有董事长和我说,以前从来不考虑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但是现在会考虑会算账,因为海外工厂工会、人民的勤奋度、管理效率等都不及中国。

其实今天很多场景里面,中国的供应链跟欧洲和美国的供应链相比,已经有极强的竞争力。之前开过一个玩笑,中国解决了的都是传统制造业,中国没有解决的卡脖子的都是高科技行业。今天中国不管做什么行业,如果在国内卷很可能是必死无疑,在海外卷可能更加海阔天空。

我们投硬科技比较多,更多聚焦在产品上游供应链、底层供应链,我分享一下从硬科技供应链角度来讲,整个中国是什么情况。这里面我觉得可能有和大家不一样的思考。

第一,中国上游行业非常强大,天然就有自己出海的能力。第二,中国在非常严苛的应用场景里塑造出的产品和供应链,在全世界供应链中竞争力非常强。

简单跟大家举几个小例子,第一,中国光伏和锂电中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等等,基于目前主流的电池体系,只要中国能做出来的新材料,全世界都是最好的。

比如复合集流体,宁德时代已经将这种材料落地应用,用来减少对传统铝箔、铜箔的依赖,降低电池重量,增加电池的续航里程,增强安全性。我们去年也投了一家复合集流体公司-扬州纳力新材料,经我们介绍他们与海外大厂交流,发现大厂是第一次听说这种材料。

第二,去年我们还投资了一家光伏安装清洁和现场监测机器人公司丽天智能。光伏行业发展的非常快,近期中美发表重要声明,表示共同支持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

光伏电站基本上都装在沙漠,占地面积广大,且沙尘飞扬,设备工作周期是25年,需要每天清扫和监控,高峰期需要数百人同时运维,人力成本非常高昂,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这种2B特定行业的特定机器人,不能按照2C玩法,所以我们找了一家中国最大做光伏跟踪支架的CTO出来创业,目前丽天智能在印度,中东等地方增长非常快。

中国大量特殊场景催生出来的供应链,可以服务全球顶级客户。我们2018年投了一个无线充电芯片公司伏达半导体,当时苹果刚刚推出自己的无线充电7.5W, 基于这个功率,国内安卓厂商没有人会尝试,不适合国内快节奏的快充要求,但有厂商表示要定制15W的无限充电接收端芯片,后来另外一家厂商立马提出要定制25W的无线充电芯片,随后又有厂商提出要做出50瓦的无线充电芯片。

品牌的不断内卷,倒逼中国科技供应链快速迭代。伏达半导体创业之初是进口替代的逻辑,但三年、五年之后,公司的技术被内卷的中国应用市场倒逼成在全世界领先的无线充电芯片公司,海外大厂为主要客户的创业公司/上市公司,明显拥有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毛利。

这样的应用驱动创新在今天中国不断发生,比如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看到中国车企的新车型迭代周期可能就二三年,但是欧洲至少五年才推出两个车型。欧洲品牌的迭代度根本干不过中国,这里面有很多的机会。

前述是中国企业主动出海,还有一种情况是被动的出海。什么叫被动的出海?今天美国、荷兰、日本限制14纳米的包括光刻机在内的半导体设备、零部件、材料,完全不能卖给中国市场,今年中国半导体领域最热点的投资就发生在中游的零部件设备、材料领域,可以预见三到五年后,国外厂商的成熟制程设备,如果在中国继续能保持商业竞争力,必须实现设备、材料的中国供应链本土化,否则跟中国本土设备厂商相比,没有任何竞争力,设备领域的零部件材料必须换中国的供应链。

再过几年,如果海外汽车Tier1希望能继续服务中国的汽车品牌,则必须采用中国本土的高科技供应链,例如本土的车规级MCU芯片、智驾算法、SiC功率器件等,否则没有成本优势。

今天地缘政治影响也好,产业变化也好,从供应链角度来讲变化非常快。在这种变化下,像我这样工科出身的投资人现在都已经变成“半个宏观经济学家”。对于我们科技制造企业的创始人,都必须思考清楚未来的目标市场和生态。

比如我们要做智能驾驶供应链的投资,像江淮、奇瑞、长安等都是围绕华为的智驾生态,另外BYD作为最大的单体玩家之一,拥有很强的成长势能和生态优势,这就决定了供应链的投资,不管你投产品还是投零部件,出海的生态、国内的竞争生态,未来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如今我觉得今天的国内外产业变化对投资人的要求比较高。

当下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不仅中国人非常焦虑地缘政治的影响,海外巨头也非常痛苦和焦虑,大众投了小鹏7亿美金,投资26亿欧元与地平线成立一家自动驾驶合资公司,投资国轩高科20%股份,实现EV 电芯本地化,奥迪在中国研发中心规模扩大三倍......整个产业急剧变化,如果中国没有这么大的变量,这些人是不会来的。

在大家互相焦虑的时代,我们怎么看清这个趋势,也是我们今天坐在这里的原因,的确我们要看出海。在如今的中国,如果还是单纯的同质化、讲简单的国产替代,已经落后了。消费电子低端芯片,很多公司的毛利率都不会超过20%。

今天是一个非常好的出海时代。在我们产业领域特别是上游供应链领域,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点,第一,抓新技术的能力;第二,把新技术的需求反映在产品定义上;第三,快速迭代,同时海外渠道销售实现战略升级。

我们中国企业从进口替代入手,未来直面海外客户,需要加深对应用场景和变量的理解,纯技术创业者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场景逻辑和思维。

打个比方,电动汽车领域,三五年前蔚小理就用三联屏,前几年我们跟大厂交流,他们说谁会买这种屏呢,奔驰宝马就两个小屏。但是三五年后你会发现,汽车三联屏几乎成为标配了,中国品牌不仅仅有前面的三联屏,还有后面两个屏。整个坐舱的定义发生变化,对应的芯片和算法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国外公司不太重视中国品牌的需求,因为当时中国新势力品牌一个月才销售几千辆一万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三五年之后三联屏成为标配了,所以创业公司需要提前理解下游场景里将有哪些新东西,能不能提前数年帮中国品牌做定制化,一旦新需求未来会成为标配,那么将极大抢占先机。

还有个案例是我们投资的一家芯片公司瀚博半导体,最开始的切入点是中国的短视频AI推理及视频处理场景。中国短视频太强大了,这家芯片公司优化了一个特别好的功能,能够实现视频智能增强,自动为主播/主角进行色彩增强、清晰度提升,同时虚化或者降低背景像素,那么既无损用户观看体验,又能降低带宽成本,对于4G、5G网络覆盖不及的三四五线城市用户也将更加友好。

这就是抓住客户新需求,定义好产品,与采用标准化解决方案的海外大厂错位竞争。

主持人提到,从一开始就做全球化市场,和先打下国内市场再卷国外,哪个更有机会成功?

我们所在的科技行业比较特殊,比较偏基础设施,尤其是硬件相关的。我认为今天硬件里面,或者说整个半导体为主的模组模块里面,只有中国是有系统性投资机会的,同时,那么卷的市场倒逼企业不断快速迭代出海。而今天的欧洲和美国已经没有太多在硬件领域的新创企业发展和投资机会了,因为巨头已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高度整合了。

硬件角度来讲,中国不仅有大存量的供应链替代,还有特别多新场景带来的增量市场,如果在全世界范围投硬件,中国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我们从硬件或是基础层再往上看应用层,很多时候它的成功不一定和技术强挂钩,跟文化、用户消费习惯、政策等都相关,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方面,中国企业肯定也有机会,在国内卷到一定程度主动出海,这种企业最后的市值可能比单独做中国市场跑出来的上市公司大两到三倍甚至更高。

关于2024年的预测,我们认为,宏观层面很难有系统性的大变量,明年整个资本市场尤其是一级市场将依然体感寒冷,科技类的早期VC还是看微观,微观变量很多,而且很细碎,不管美元还是人民币,募资难和投资的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

在相对比较差的环境下继续出来创业的人,我觉得是真正有创业理想的,估值也比较理性、合理,我们的投资还是会继续保持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