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在“第18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的NOVA超新星投资人分会场上,小苗朗程管理合伙人方正浩、高榕创投合伙人韩锐、超越创投管理合伙人彭超、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明势资本合伙人夏令、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光就《别下牌桌,时间交给你了》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场巅峰对话由投中网主编曹玮钰主持。
想要从仅仅八个样本身上归因出年轻人稳在牌桌的秘诀,稍显偏颇了些,但从几位80后、90后投资人身上还是可以观察到一些或许是答案的特质。
比如,没有上一代际投资人相对轻松就踩中牌桌的运气,他们要一直不停找自己的位置,找牌桌、找舞台、找信仰,而且这并非一些投资大佬口中“愉悦的智力挑战”,而是事关生存的考验,是年轻投资人的必经宿命,找牌桌的能力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再比如,不做无意识接受者,他们更懂得进退,懂得求变。年纪轻轻出了大成绩,大概没一个不是“卷王”,但当下他们却在反内卷,背后的逻辑很清晰,在前路看不清、市场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优先级是审时度势,改变工作方式,而不是一味沿袭陈旧的勤奋。
另外,唯一一个的共同点,他们压根就没想过下牌桌,甚至有人面对这一设问时是疑惑的。
不否认这份坚定一定有过往成绩的托底,深究来路,有人天然适配,有人水到渠成,有人进行了足够多的试错,还有人将其视作某种信仰,但背后的东西都一样——对投资这份职业的热爱,以及骨子里对开拓、冒险、创新精神的高度认同。
最后放句特提精气神的话。一位嘉宾放话了,“还好我们都年轻,80后什么都可以熬”。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经删减:
曹玮钰:谢谢各位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Nova分会场。
如果大家这两天有关注投中峰会的话,应该感受得到非常浓烈的市场情绪。但我们认为,越在这种时刻,去探讨年轻投资人的处境越是个重要命题。今年是投中第二年进行Nova年轻投资人榜单的评选,我们希望借此来持续关注年轻投资人的状态,探讨在这群人眼中的行业未来可能有什么变化,因为行业的未来就在这些人的手中。
今天的主题是《别下牌桌,时间交给你了》。“别下牌桌”最近已经被喊了很多次。今天到场的诸位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佼佼者,稳在牌桌,但还是想问一下,在从事投资的这些年,诸位有过犹豫或者离开牌桌的时刻吗?是哪些东西支撑着你从事投资这份职业一直到现在?
杨光:我是2011年入行的,不像一些同行踩到了第一波移动互联网的高峰,当时我去了一家以色列的基金,就投硬科技,算是逆势而为的。
说句实话,入行前几年比较痛苦、郁闷,我们投了好多硬科技公司,大多数会告诉我们,研发没啥问题,但客户完全不给他们机会,因为客户说没有国产化的需求,所以这些公司发展非常慢,2011年入行投的第一个芯片deal,到去年才上市。
今天虽然难,投资也难,退出也难,但在2011、2012年投硬科技可能比今天更suffer,那时上市对利润的要求更高。我记得2012年6月,我们有个半导体公司过会,过会之后IPO就停摆了,再开闸已经是2014年2月份。敲钟前一天IPO晚宴,头30分钟投资人们就已经喝得差不多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释放。
我们下不下牌桌?耀途是2015年出来创业的,前面两年是最艰难的,那时我们出去募资,可能见20个LP都没有人投,连机构投资人的门都敲不开,没人愿意跟你聊。今天大家都愿意跟我们聊,只是难下手而已。
不管从投资、退出上来讲,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积极的东西。目前Beta的机会可能稍少了一点,但我觉得Alpha的机会始终存在。
我们2011年投的第一个deal去年才上市,我相信再过十年,大家在IPO晚宴上跟被投企业回顾说在2023年、2024年时投了你,后面经历过非常suffer的董事会,一路走过来,最后公司上市了,那是一种很好的成就感,所以我还蛮期待在这种趋势里抓到一些好的公司。
曹玮钰:耀途总是有很生动的故事,谢谢杨总。
下一个话题,刚才几位嘉宾已经或多或少提到了,我们稍微做一个展开和提炼。我们投中峰会做了一个预热栏目叫“超级投资家”,请到朱哮虎朱总做嘉宾,他当时就喊“别下牌桌”,大家都看得挺澎湃的,结果隔天就有已经不在从业的前投资人写文章,说朱总我们也不想下牌桌,但是桌子已经没了啊。这篇引发了更大共鸣,这可能才是行业大多数人的状态。
我的问题分为两层:第一,投资人这份职业的花期越来越段,消失的投资人越来越多,即便身在在牌桌,也不可否认这个职业的脆弱性,应该如何应对这种脆弱性?第二,不仅身在牌桌还要持续往上走,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是该具备的?
杨光:我觉得第一,因为我们以前在以色列做投资,当时第一个感觉,以色列大部分投资人都是投硬科技的,而且很多同行都是白发老人了,五六十岁的也特别多(当然硅谷还是有很多年轻投资人的)。当时我们跟同行交流或者参加公司股东会,就觉得这些人非常有hands-on经验,能真正给到企业很多好的建议。
从现在的角度来讲,大家可以更多锻炼自己真正在产业里的经验,跟被投企业可以走得更近,一起去看是不是有更多并购整合等退出机会,不断积累实操经验。从硬科技投资来讲,行业经验挺重要的,这是需要我们更多去加强的。
第二,大家还是要乐观去看新的东西,刚才主题分享里也提到了AGI等等,中国还是有一些相对有红利的赛道,这些赛道里有中国本身的机会也有出海的机会,可以花更多时间在目前还有Beta的赛道里去抓机会。
曹玮钰:聊到趋势,咱们也探讨一下大模型,咱这场嘉宾都或多或少投资或者关注AI大模型。大模型颠覆性的机会已经是共识,但具体到发展路径,包括技术路线、投资逻辑等其实现在是个典型的非共识市场,所谓市场派和技术派的隔空battle从去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持续。
我想问问各位,你们算是哪一派,以及你们在大模型上是怎么布局的,逻辑是什么,对未来的预判又是怎样?
杨光:我也觉得技术派和市场派都会存在,另一方面从交易角度来讲,要看最后赚什么样的钱。
如果你想赚终局的钱,以一个市场化逻辑去投肯定没问题,因为离钱更近,变现更快,退出途径更加明确。如果作为技术派,可能大家要调整一些思路,考虑是不是赚一些过程中的钱?当前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些fundation model公司可能走不到最后,但是过程中它们的估值增长很高,切换到交易的角度,这种赛道其实也是可以出手。
但是大部分VC喜欢赚终局的钱,不想只赚过程中的钱。VC都会有FOMO,怕错过大机会所以很多会持有到最后。但是大模型公司都非常烧钱,最后谁能跑出来,还是一个很难判断的事情。
我们这种垂直赛道的小基金有一点好,我们不太会FOMO,因为必定会错过一些东西。但小基金要保证比较高的投资命中率(hit rate)。所以为了投得更准,在生成式AI时代,我们更着重布局硬件芯片、软件基础设施等更确定性方向。这些赛道创始人人事匹配更高,更容易判断。美国科技巨头每家都投入了几百亿美金,大头都是先投在硬件。
我个人对未来应用是非常看好的,只是从我们角度来说很难抓到,应用层是天赋异禀的天才少年的战场,VC要有更高的容错率。
曹玮钰:听上去大家是殊途同归的。我再分享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吧,近期我们聊了几位移动互联网时代功成名就的投资人,刚刚提到了朱啸虎,还有是张颖,这两位都参与了《超级投资家》的录制。他们做了一个归因,朱啸虎说,他认为过去20年VC所有的成功都是时代红利,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张颖说如果把个人的因素做个计算的话,不到两成。
坦白讲,这种口径前几年基本没出现过的,这几年听到的越来越多。但投资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工种,如果让你们对自己过往的成绩做个归因,你们怎么做这道计算题?
杨光:时代因素肯定是远大于个人因素,基金行业大家都讲Vintage,同一波人在不同的Vintage里,基金回报就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往后个人因素比重会提高一些。在硬科技投资时代,超级回报的项目会越来越少,这个时候一些嗅觉敏感、挖得深的个人能发挥更多的作用,或许能从2:8变成7:3。当然我觉得 Carry是不会从20%提升到30%或者40%的(笑)。
曹玮钰:最近我们还常探讨经验失效的问题,因为市场变化非常快,我们讲范式转变,已经不是局部迭代那么简单了。大环境的变化,落到个人身上就会有一种努力无效、经验失效的状态,可能日本是个极端的例子,如果70年代生人,一步入职场就赶上日本“消失的30年”,基本注定实现不了远大的职业目标。当然我们的状态肯定不会那么糟,可能体感有些相似。
我的问题是,当我们遭遇努力无效的时刻,有什么方法至少可以保证我们还走在正确的路上?时间有限,咱每人简单一句话。
杨光:我们年会上有句话精耕细作、生态共赢,一方面要做得更细致,努力也分Level,你做得足够细致还是能捕捉到更多机会。第二,生态共赢,怎么样实现更好的基金退出,能不能和你的生态合作伙伴做更多的事情?也不要光赚企业本身的钱,也能从交易中赚到一些钱。
曹玮钰:聊得很精彩,谢谢各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