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耀途资本白宗义:科创时代,与硬科技投资有关的信仰与焦虑

BF3I34682.jpg

右一为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



发展先进制造业在目前已经成为了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然离不开的是科技创新的加持,中国制造业已经涌现出了企业科技创新,科技企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型研发机构五个方面的创新新动能,因此,科创引领制造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

12月29日,“2020南京科创资本招商推介暨青年投资人峰会”在南京拉开帷幕。本次峰会由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南京紫金投资集团主办,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和清科集团承办。在下午的专场上,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与德联资本合伙人贾静、精确资本合伙人王佳、协立投资管理合伙人徐强等嘉宾参与了“科创时代 制造之路”圆桌讨论。主持人是云晖资本联合创始合伙人熊焱嫔。

白宗义指出,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几年前,精挑细选投一家deeptech公司,非常透彻的商业与技术尽调,合理甚至普遍被低估的企业价值都已经成为过去。随着科创时代的到来,各大基金、CVC都纷纷加入硬科技赛道。

而如何增强未来的竞争力,白宗义表示,从耀途资本角度,凭借团队在高科技领域的全球化视角,产业链资源优势以及系统研究驱动方法论,系统捕捉代表未来同时兼顾商业化拐点的增量市场,技术壁垒高、毛利高、市场够大的行业;寻找现有存量蛋糕有高技术壁垒的进口替代机会,真正扶持有机会成为头部的企业;同时利用不断增强的产业链生态资源,“积极培养产业与优秀团队组局能力,与合作伙伴在清晰应用场景中打造出有竞争力的团队。”

以下是圆桌内容,经过耀途资本删减:

增量市场与存量蛋糕

熊焱嫔:回到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在现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再加上中国也进入了科创时代,想请大家分享一下制造业面临着什么样的发展机遇,高精尖的硬科技大家比较看好哪些细分赛道?

白宗义:这个智能制造的话题太大了,我还是以半导体芯片设计这个领域为例,我们团队是把这个市场分成两类,一类是代表未来的新功能增量市场,一个是现有存量蛋糕中单纯的供应链进口替代。

基于耀途资本团队在高科技研发,以色列高科技产业投资的经验以及十几年的积累,利用全球化视野对未来的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海量增量市场领域有比较强的认知能力,耀途资本在2017-2018年系统投资3D传感器,例如纵慧,炬佑智能,Innoviz等都成为行业头部公司,2018年投资无线充电伏达微电子,2019年投资Wifi6速通半导体,2020年投资硅光芯片赛勒光电,2018-2020密集系统性投资AI芯片例如壁仞科技,瀚博微电子,星宸科技,Hailo等。

比如说某手机品牌旗舰机采用的50瓦无线快充,大家知道刚刚发布的苹果12里面用的是15瓦的无线快充,这个点就发现中国人是非常快的,是非常急躁的。在中国快速生活的节奏情况下,反而是因为应用去驱动创新变革,这种领域你会发现中国的创新公司有可能是超越海外的供应商的。所以我们在2018年投资了伏达半导体,今天公司成为多家手机品牌的主要高功率无线充电接受芯片供应商。

再比如光通信,如果我们拆开光通信这个领域,其实无非也就是激光器、电芯片、光芯片。今年英特尔今年大概卖几百万颗硅光的芯片,去年是100万颗,数据中心的数据2-3年就会翻倍,这也意味着数据的传输、处理和存储一直在迭代。

今天当我们把国内光通信领域相关的电芯片、光芯片看了一圈之后,我们发现首先市场最大的可能是数据中心,5G基站里的量相对很小的。你一旦要投数据中心,尤其早期的VC可能退出要五年、七年,八年,如果到那个时候我们公司投的不是100G单通道这种高集成的硅光芯片,而是投一个单点,你会发现其实大家根本没有动力为了一个小点去做替换,但是如果你用在5G基站里面,7×24小时暴露在外面,高低温时间,这个里面的要求就非常高,至少要做数千个小时的非常苛刻的认证。所以这些都不容易,但是我们在这些领域当中,我们希望投一些新的海量市场的一个大的点。所以我们在今年独家投了一个单通道100G的硅光芯片公司赛勒科技

所以我们团队希望是投一些未来相对来说玩家很少,但是毛利很高,市场够大的企业。今年有五家激光雷达公司启动上市,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投资的以色列固态激光雷达企业Innoviz,但其实他们都没有收入,但市场给了较高的商业化预期。

而我们开始投的时候就只看前装,因为这是最有可能规模化应用的市场。大家知道今天马路上所有全世界没有一辆车在前装采用激光雷达,但是未来激光雷达可能成为所有车的标配,最近小鹏和蔚来都宣布后续车型采用激光雷达。但是前装上激光雷达并不是简单一句话说我要上就能上的,需要大量的车规级验证尤其是一线车企与激光雷达公司的深度合作。    

第二个市场就是一个单纯的进口替代,这个本身从国家战略来讲肯定是值得鼓励或者说必须要做的。但是其实对于投资机构来讲,中国大量的存量蛋糕里的替代毛利是非常非常惨烈的。

什么意思呢?今天手机品牌可能会非常自豪地讲,“我们某款手机是全世界第一个上30瓦无线快充的手机”——这是能让C端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的宣传点,但不会很自豪地讲,“我们是国内第一个用国产PA替代国外产品的手机品牌”。因为如果你用国产的PA,就意味着通话的性能比可能海外对应的产品差,对用户来讲肯定就不愿意买单。

对于纯进口替代领域都很多投资机会,但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同质化投资以及在低端市场无序竞争。如果一个行业活下来两到三家公司,那么大家都会活得非常好。但是目前投资人太多了,还都去投同质化的公司像WIFI、蓝牙等领域,你随便搜一下都有几十家公司,多数公司毛利都很低,活的都很惨。

所以我们认为不管是从投资角度来讲还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还是要尽可能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同时真正支持一些未来能成为头部的这些公司,我觉得这一点是大家共同的追求。所以我认为高端制造包括信息化、智能化,围绕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围绕汽车的网联化,围绕数据中心云计算,包括机器人等等,是未来十年、二十年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这里我们愿意投一些壁垒比较高的一些行业,而不愿意投一些同质化的行业。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投资决策背后的多维思考

熊焱嫔:接下来我想问一下各位,嘉宾们都分享了自己所代表的机构,都投了非常多的市场上很优质的项目。我想请各位分享一下,你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是看重这个企业创新公司的哪些点,你们的投资逻辑是怎么样的?
    
白宗义:投资决策永远都是最难的事情,当一个项目成功的时候,你可以随便在外面包装我的眼光多好,但是其实你在做决策的时候,尤其是我们70%都是投天使、A轮阶段,很多公司不要说没有收入,连产品都没有,所以说在技术类行业做投资的时候决策很难。

分享一下我们内部的看法,其中可能有几个维度,第一是团队背景和完整性。如果团队做的产品越偏底层,其实技术的壁垒就越高,团队过去是否有相关经历就非常重要;然后是团队完整性。如果我要做一个大芯片,包括数字的芯片、模拟的芯片、SOC的整个芯片架构、软件生态,就要看创业团队的人员组成,是不是各有所长、各司其职,而不是完全依赖于一个人。

第二点就是技术路线以及应用场景,我简单举一个例子,以汽车激光雷达为例,我们经过了四层考虑:信仰激光雷达,选前装,然后选某一个路线,最后选择某一家公司。

信仰激光雷达会是未来趋势是第一步。因为我认为汽车的智能化一旦到了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一定要上激光雷达,这个观点我一定要有,没有这个观点你就不会认可这个机会。这个机会需要做大量的调研来形成。

第二步是决定投前装还是后装市场。后装一个64线的激光雷达就要卖8万美金,今天你如果要做无人驾驶,买一辆车改装完之后的成本是200万人民币,所以未来根本不可能去做大规模商业化的。所以如果我们做激光雷达,我们只投前装,后装过渡时间更长,而这个过渡时间不站在投资人这边。同理,我们肯定不投机械式激光雷达,肯定要投固态激光雷达。

第三步,你一旦选定了固态激光雷达,你会发现当我做研究的时候发现,至少有四种技术路线可以实现做成固态的激光雷达,这四个方向你要选择投哪一个方向,因为每一个领域我们只扣动一次扳机,从来不会在一个赛道里面投两家相同的公司。所以这个里面竞争绝对是全球化的,你要去了解各种各样的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必须要有很好的国际化视野,最后我们选择的是MEMS路线。

即使选择MEMS路线,在2017年那个点,所有的公司都是早期公司,大家的方案仍有差异,比如说L公司用1550纳米的光源,对人的眼睛伤害小,同样的探测距离可以通过提高发射功率来降低接收电路的设计难度,但综合成本很高。I公司选择905nm光源,对人眼有一定的伤害,同样的探测距离,必须降低发射功率,但这对接收电路的接收灵敏度有极高的要求,一旦很好解决,综合成本会达到大规模商业化要求。我们最后投资Innoviz是因为它的技术路线,技术能力以及进入前装市场的产品化落地能力,公司预计于2021H1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公司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搞定宝马的激光雷达公司。

回归到刚才的问题,其实每一个早期的投资,说实话,这个里面的判断是非常非常复杂的,哪怕你看了很多,技术研究的那么清楚,最后你发现也可能有很大的概率是不成的。

未来投资规划

熊焱嫔:马上我们就要送别庚子年,迎来新的一年,美丽新开端。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前,我们在智能制造业的深耕者,未来的投资规划和期许是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你的投资策略是和往年是一样的,还是说会根据你的预判,未来的国际国内的宏观走势的变化而在策略上有所调整?

白宗义: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焦虑和思考未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原来五年前、十年前,你可以精挑细选投一家半导体公司、基础软件公司,也没有竞争对手来跟你抢项目,尽调做得非常非常透彻。今天许多在科创版收割的基金早期投资的项目可以做到三十倍、五十倍回报,但是如果再做一个新的基金,如果继续获得超额回报值得深度思考。

事实上,不仅我焦虑,创业公司创始人也很焦虑,特别过去是研发出身的人做CEO,他需要一个非常大的自我认知迭代,创业不但是把东西做出来,市场融资能力、PR能力、全方位整合资源能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是坚定看好未来信息化、智能化的,这个趋势是绝对不变的,其中也蕴藏着极大的机会和市场。但是2B领域现在开始模仿2C的打法——快速获客,快速的干掉竞争对手,然后再去想其他商业模式去做变现,导致本来一个公司上市融资一亿人民币就够了,今天至少融一亿美金才行。因为原来只有一家拿到融资,现在有十家都能拿到融资,而他们拿到融资就开始挖人,他给三十万你就给四十万,你给四十万,他们就给五十万,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公司最终都可以成功,但是不同的创业时点公司成本会非常的高。

如今国内主流美元基金,很多是我们的美元与人民币基金的LP,原来他们都不太投硬科技,但是今年大家都开始投布局,对传统的,定位于成长期,没有产业赋能的财务型投资机构是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另外还有产业资源的CVC。如果他们足够强势,为了抢项目可能会说,你让我投,我给你10个亿估值,以及大额订单。这和大多数财务基金就不是一个维度的竞争,他不靠投资赚钱。总之我们交流下来的感觉是,目前一级市场资金非常充裕,而其中的关键是打造自己机构的差异化优势,从耀途资本的角度来说,持续迭代团队认知,持续打造强产业生态,团队更多产业与投资行业的主流机构,产业上与资本运作上主动赋能投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