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四为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投资在这个“大变局”中,也经历着自己的变局:中国风险投资正在和以美元基金为代表的全球风险投资形成完全不一样的模式,无论从LP构成、市场风格、偏好的资产类型来看,都面临深刻变化,作为投资机构,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近期,由FOFWEEKLY主办的“2024母基金年度论坛暨五届鹭江创投论坛” 在厦门召开,论坛现场,专门开设了以“风险投资大变局”超级圆桌环节。
在主题为《风险投资大变局》的超级对话环节中,《艾问iAsk》创始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艾诚作为主持人,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梧桐树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刘乾坤,伊利集团 CVC、健瓴资本及健瓴母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包胜,歌斐资产私募一级董事总经理章可剑,尚合资本创始合伙人覃韦杰共同探讨了全球地缘和宏观经济正在进入全新的阶段,过剩和出清越发变得无差别,如何构建大变局中GP生存发展范式。
在嘉宾们看来:在当前的硬科技投资热潮中,市场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趋势,各GP所讲述的故事和投资领域似乎越来越相似,缺乏明显的差异化。对VC而言,这个时代已不单纯是一个周期问题,要求GP必须深入思考,提供真正具有差异化的投资视角和价值主张。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有删减:
艾诚:请各位嘉宾讲讲这一年您自己的变化是什么?
白宗义:我们正式做基金是2017年,目前管理三支人民币基金、三支美元基金。我们投资主要集中在三个核心领域:首先是泛人工智能,这一领域在我们的投资组合中占据了大约70%的比重;其次是泛ESG领域,我们特别关注新能源和低碳技术;最后是智能制造,涵盖新材料、装备以及零部件材料。
在当前的硬科技投资热潮中,我们注意到市场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趋势,各GP所讲述的故事和投资领域似乎越来越相似,缺乏明显的差异化。今天这个时代对VC来讲的确不单纯是一个周期问题,要求我们作为GP必须深入思考,提供真正具有差异化的投资视角和价值主张。
艾诚:产业投资的量化时代到了吗?应对大变局有什么样的新策略?
白宗义:我认为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和美国已经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今天美国的VC没有变化,还是在持续地抓变量,持续地抓新技术带来的新增量市场。一家优秀的GP能穿越周期,在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生成式AI等不同时代都能抓到好项目。
而且海外CVC基本不独立对外募资;早期VC和大产业资本在退出环节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产业资本也愿意为新技术溢价买单。
但中国VC行业的“募”变化了,“投”变化了,“退”变化了。虽然今天市场上钱都涌到硬科技,对我们其实是好事,但客观上还导致一个问题,当大家都涌到一级市场投硬科技,投资同质化比较明显,半导体火的时候所有人冲进去,但如今以进口替代视角看半导体赛道,后续没有太多系统性机会,中低端极度内卷,部分高端领域市场空间小,或者需要攻坚克难。所以我觉得LPGP都要深度思考,中国有哪些行业还有一定β的机会,以及特定赛道哪些被低估的α机会。
比如说过去一年半我们认为新材料行业中可能会存在机会,出手了数个项目,原因比较简单,材料行业太分散了,大部分项目天花板都不高,有体系化打法的GP不多,同时还要求团队沉下去,秉持极致的老黄牛精神,才能在这么多繁杂的场景里找到水面下高质量的项目。
艾诚:中国创投20年里为支持战略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做出了很大地贡献,总结过去,各位有没有通俗的规律可以借鉴?
白宗义: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都奉行——“深耕中国产业链,同时做好全球化”这个策略,但今天变得越来越难。
关于全球化,我们有一个判断是:过去五到十年,更多是中国移动互联网2C的出海或者企业级服务SaaS的出海,而未来五到十年,硬件和软硬一体供应链的出海会非常明显。割裂的去风险化、脱钩断链等会倒逼中国公司从“China for global”变成“local for local”。
我们认为,对于美元基金来说,中国硬件供应链出海,可能会是未来十年的一波机遇。
人民币基金这块,需要极致服务于国家战略,深挖产业链应用场景。我们人民币基金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其实过去我们也和各地政府有过一些项目落地案例,因为我们对于所投众多天使项目有较高落地建议权。未来我们也希望在符合中国特色现状情况下,在满足引导基金、国资等LP诉求下,尽可能保持市场化状态,创造更高的财务回报。